你有沒有想過,大型語言模型(像GPT-4這種)真的能理解我們說的意思,甚至還能推理出背後的因果關係嗎?最近看到一篇論文:地址在此:
,這篇論文然我測底明白大模型所謂的推理能力
來自哪裏,以及怎麼利用好大模型這有限的推理能力
,好今天咱們就聊聊,這些所謂的“智慧”到底有多聰明。
大模型真的會推理嗎?
首先,我們得搞清楚什麼是推理。推理,簡單說就是從已知資訊得出新的結論。比如,你看到地上有水,就可能推測剛纔下過雨。那麼問題來了,大模型能做類似的事嗎?
論文的觀點是,這些模型雖然能模仿人類的語言表達,看起來像是在推理,但其實它們背後並沒有真正的因果邏輯。就像是,你跟朋友聊電影,他隨口說了幾句經典臺詞,你會覺得他對那部電影很有研究,但其實他只是背過幾句臺詞而已。大模型也是如此,它們更多是在模式匹配,而不是像人類一樣進行深層次的邏輯推理。
因果推理的可能性——模型的“機率”思維
雖然大模型不具備真正的推理能力,但它們在處理因果關係時卻表現得很“聰明”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論文提到,大模型可以透過大量資料的訓練,來學會某些因果關係的“機率性”表達。比如,在模型“看到”無數次“下雨後地面溼了”這種場景後,它也會猜測下雨和地面溼了有很大的關聯性。
不過,得注意的是,這種機率性推理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邏輯推理不太一樣。它更多是基於模式識別的結果,而非真正理解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。所以,大模型在回答問題時,往往是在“猜”而不是“知道”。
如何利用大模型的這種“偽推理”能力?
雖然大模型的推理能力還比較“初級”,但我們可以利用它的“機率性推理”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,你想知道某個事件的可能原因時,可以問問這些大模型,它們能給出一個基於資料的機率答案,雖然不一定是最準確的,但也有參考價值。
舉個例子,你可能想知道為什麼網站流量突然下降,模型可能會建議你檢查一下是不是最近內容更新不頻繁、或者競爭對手有大動作。它可能說不出具體原因,但卻能引導你朝某些方向去思考。
思考:如何正確使用大模型的推理能力?
在實際使用大模型時,咱們需要清楚它的優點和侷限。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超級詞典或百科全書,能快速查詢大量資訊,還能給你提供一些“智慧”建議。但在面對複雜的因果關係時,還是要靠咱們自己動腦筋,別把模型的回答當作金科玉律。
就比如在開發軟體時,如果模型給了你一段程式碼提示,別急著照搬,先自己分析一下它的邏輯是否符合你的需求,這個往往有相關背景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否合理。如果模型告訴你一個商業決策的“建議”,也別馬上採納,得結合實際情況再做判斷。所以,我們更應該把大模型當成我們的助手,而不是直接替代我們。
雖說,大型語言模型的推理能力還處於“半瓶水”的階段。它們能模仿我們說話,甚至看起來很“聰明”,但背後並沒有真正的因果推理能力。不過,合理的利用它們的“機率性推理”,是可以幫我節省大量寶貴的時間。